白粉病是高等植物上常見的一種病害,我們在紫薇生產中摸索出了一些紫薇白粉病的防治手段:
在種植上設置隔離帶
紫薇白粉病的初侵染來源于越冬閉囊殼所釋放的子囊孢子,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,紫薇白粉病多發生在雙子葉植物上,在種植紫薇時有層次的種植針葉樹,起阻礙病害發生蔓延的作用;另外,一旦發現紫薇白粉病的為害,即要對感病區域做認真的清理,將感病枝修剪掉,并轉移他處銷毀。
及時設防,殺菌剪枝
紫薇白粉病最明顯的癥狀是在葉面或葉背及嫩枝表面被白粉所蓋,綠葉不綠,早期僅白粉狀成面層;中期,白粉層上產生黃白色,漸變為黃褐色;后期,白粉層上產生黃白色斑塊,夾有黑色小點,嚴重時枝、葉卷曲枯死,似燒焦狀。紫薇白粉病是由于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的真菌引起,白粉菌及專性寄主菌,多數生于紫薇表面,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休眠芽內越冬,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,侵染新葉和新梢,故在紫薇花后種熟之季,及時修剪,通風透光,另噴施1至3度石硫合劑,控制越冬菌源,做好紫薇花前預防。
掌握發病規律,對癥下藥紫薇白粉病多于4月開始發生,10月以后,病害擴展趨于停滯,該病是一種多病程病害,分生孢子可以在一年中侵染多次。對紫薇而言,多雨和干旱對寄主的抗病性都起到削弱的作用。潮濕多雨紫薇徒長郁閉,光照不足,體內碳氮比下降,導致抗病性降低,紫薇葉細胞膨壓過低,易于感病。另外,紫薇白粉病的病原菌不僅可由氣孔進入寄生,而且可以由紫薇體表的角質層直接侵入,紫薇的葉、芽、枝、莖均易感病。
在紫薇萌動和抽梢期內就須加強防治,噴灑20%三唑酮(粉銹寧)15%可濕性粉劑,1袋100g,2畝用1袋。但當紫薇進入花芽分化期后使用三唑酮效果不明顯,經試驗,采用50%超微可濕性粉劑退菌特較好。每袋350g,按1200至1500倍液配比,需水420kg。噴藥時先葉后枝干,最好410天左右為一個循環,連續噴三遍,即可防止紫薇白粉菌在當年再發生。